现在很多城市里,都有那种“建造年代久、看上去质量差”的房屋,通常只有在“盘活存量土地”时,这些布满老旧房屋的片区才会被关注。如果不把群众安危放在第一位,如果看待经济数字重于看待群众安危,类似的塌楼事件恐怕还会重演。
在房子倒塌的瞬间,父亲将3岁的女儿护在怀里,用脊梁顶住了倒塌的楼体,女儿成功获救,而父亲早已没了呼吸。这一幕,就发生在10月10日的温州,一座民房于凌晨倒塌,带走了至少20条生命。在感叹父爱如山的同时,想必人们更想知道的是,这座楼到底是怎么塌的。
据当地官方初步分析,倒塌的是一处农民自建房,年代久、质量差、地质基础不牢,尽管还要等最终的调查结论,但官方的回应分明是“与我无关”的另一种表达。的确,房子是农民自建的,自住或外租的决定权也在房主手中,但如果眼睁睁地看到了安全隐患,相关部门就没有义务做点什么吗?非要等到楼塌了、人死了,才在公众目光的注视下有所行动吗?
从新闻报道来看,倒塌的那座楼以及周边的住宅明显是存在安全隐患的,而这些隐患就摆在当地相关部门的面前。“年代久、质量差、地质基础不牢”的情况就很能说明问题,这些情况就摆在那里,楼塌了被叫做“原因”,楼没塌则被称为“隐患”。在事件发生几个小时之后,当地官方就能得出这样的初步结论,恰恰证明了隐患有多么明显。更何况,该片区正处于改造之中,属于当地政府的工作重点,相关部门没有理由对上述隐患一无所知。
至少从目前来看,在楼塌之前,隐患并没有得到重视,当地政府更关心怎么跟没签协议的房主讨价还价,却没有去考虑住在房子里的人是否处于危险之中。就像常见的那些拆迁现场,很多楼房是不完整的,签了协议的部分被迅速拆掉,没签协议的还在使用之中。警示安全隐患和组织住户撤离,都发生在楼塌之后,紧接着就是一场城乡房屋安全隐患的“大排查、大整治”。当地相关部门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关心,更像是用人命换来的。
的确,说到造成塌楼的因素,可以追究建房者的责任,可以拿“违章建筑”来说事,也可以责备那些顽固的“钉子户”,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部门可以对群众的安全“放任自流”。该检测的检测了吗?该提醒的提醒了吗?而且据报道,两月前因台风带来暴雨,该区域就有群众反映地基长久浸泡的问题,这个问题解决了吗?而今当地官方表示,将对事故进行彻底调查,依法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,但愿最终的处理结果能够警示“后来者”,将群众的安危放在心上。
事实上,很多人关注温州塌楼事件,并不仅仅关心这件事导向怎样的结局,更多的还是出于对自身安全的某种担忧。现在很多城市里,都有那种“建造年代久、看上去质量差”的房屋,通常只有在“盘活存量土地”时,这些布满老旧房屋的片区才会被关注。这种关注,更多的是出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资源的挖潜,出于功利化的需求,所谓的隐患排查只不过是“副产品”罢了。如果不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,如果看待经济数字重于看待群众安危,类似的塌楼事件恐怕还会重演。